三十四年的食品生产历程

坚持自信、高效、诚信、创新的发展宗旨,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始终进步。

食品代加工模式,让我们的团队走向全国!

全国客服热线: 0511-86893888

手机官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CLOSE

上海为何会有那么多种月饼?

发布者:乐育体育直播 发布时间:2024-03-30

  中秋佳节,月饼一定是必备的食品。围绕它的话题也是层出不穷。据《上海通志》记载,上海地区中秋时节的传统仪式主要有,节前数天,亲友间走动,分居的子女看望父母,选月饼、酒、梨、藕等节礼。中秋午后点天香,富裕家点香斗。

  而农耕时代的中秋餐饮样式极有特色。晨食芋艿绿豆汤、赤豆汤。时令食品有月饼和芋艿、毛豆、藕、菱、鸭、圆子、塌饼等。入夜,全家食月饼,有家人在外,留一小块,以示团圆。吃桂花、莲子、红枣、菱、生梨、杏仁粉调制的玩月羹。乡间平民也有自制南瓜饼、塌饼当月饼。近代以来,随着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及各地移民的扎根落户,慢慢的出现市售的广式、潮式、苏式月饼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多传统中秋习俗已渐渐为世人淡忘,而唯有月饼成为这个重要节日中的最典型符号。

  月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且多为传说。很常见的一说是源自唐代的“胡饼”,也有讲法是源自元末农民起义。

  从形状上说,月饼是一种圆形饼食。圆饼作为一种普通面食所产生的时间就很久远了。“饼”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称,其中也包括圆形扁饼,后来才专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圆形食品。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饼的记载。

  宋代文献中开始明确出现“月饼”的提法。南宋《武林旧事》是一部记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地方风物的书。“武林”是临安的别称。其中卷六“蒸作从食”条下记录了许多面食,皆为蒸熟饼食,其中就有“月饼”,但这是否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月饼呢?书中也无释义。

  明代之后,中秋节食用月饼的记载慢慢的出现在各类文献中。《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条中写道:“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明嘉靖进士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篇中也有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西湖游览志余》虽然是明人所著,但主要围绕南宋以后临安与西湖有关史事、掌故、轶闻而展开。由此可推测“中秋食月饼”可能确实已有千年的历史。

  上海地处江南,风俗与苏杭相近。19世纪中叶开埠之后,中西融合,五方杂处的局面开始形成。五湖四海的移民也带来各自的饮食风俗习惯,月饼自然也在其中。

  1873年10月6日,《申报》中有一篇名为“中秋漫兴”的小文,作者自号“月长圆室主人”,落款“枇杷门外静观人戏笔”。文中有这样一句颇有意境的描写:“月饼圆时番饼缺 桂花香里众花愁” ,不知在佳节中,作者因何感叹?

  《申报》1873年10月6日的这篇内容也是沪上报纸较早出现“月饼”用词的文章

  1875年9月4日,《申报》中有一篇名为“乡试戏咏”的文章,作者“青浦高瘦峰”描述了苦读求学中的各种经历,有感而发。其中也提到中秋时节看到月饼,“见物思迁”的感叹。

  1876年10月6日 ,《申报》上的一则外埠社会消息虽然短小,但在只言片语之中,当时中秋的习俗、对月饼的需求变化以及战乱对街市的影响都一目了然。而且这也与一些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内容相符合。对上海影响较早的一些饮食品种,很多源自苏州,比如“苏式月饼”。以下是该篇全文,读来颇为生动。

  苏城未遭兵燹以前,凡遇三节之前数日,所有吃食店买客俱蜂屯蚁聚烂其盈门,若茶食店至八月初,专以月饼为经卖至十五日。脯时卽尙有余剩亦潜运入内。将橱柜内之抽屉沅刷干净以示尽数卖罄也者晚则高烧红中设斗香四壁增辉倚栏赏月。此歴年来一定之景象也近以各业淸贫买者不多卖者亦贪生意,故今年中秋节卽点灯后茶食店之月饼犹堆如山,阜不复似从前之妆门面矣呜呼几,何时而元气可复哉。

  19世纪后期,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人口聚集,商市繁荣。许多日常食品制造商,为了抢占、扩大的市场,开始增加投入,开启规模化生产及市场营销。《申报》上也时常出现与月饼有关的广告。1887年9月18日,五马路(广东路)新开怡珍茶居,其经营特色中就有“月饼”一项。而1888年9月3日,该商号的广告中明确出现了“广东月饼”这一名词,而且可见其品种繁多,口味各异。

  月饼的礼物功能还不仅限于中秋时节。在平日的人际和商家往来中也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1890年2月20日《申报》上就有一则涉及月饼的“送礼风波”,标题为“送礼受责”。

  文中写道:“本分府办事秉公,素不受人一草一木,乎旋令蔡伙将礼物逐一检点报知名目。蔡伙检点之下报称,东瓜糖四包、月饼两匣、梅饼四包、广橘廿五枚、烧酒廿斤、火腿一肘。明府谓尤曰,蔡之送礼由尔而起,尔不应屡传不至,轻视公堂。逐着责手心二十下,将原物领回……”

  当时沪上的月饼多为茶楼、茶居制作销售,所以类似的广告在《申报》等报章上时有刊登。位于四马路、五马路的“怡珍茶居”“同珍茶居”以及大马路(南京东路)的“同安茶居”尤为多见。一些现今上海市民比较熟悉的品牌也开始见诸报端,如1900年7月20日的《申报》上出现了“稻香村”的开业广告,罗列的商品中也提及“月饼”。

  1900年7月20日,《申报》刊登的上洋新开稻香村广告,其中特别提到“五仁月饼”。“上洋”为上海的别称,在清末和民国早期很常用。文中还特别强调“姑苏观东分申 只此一家”

  而月饼第一品牌“杏花楼”的出现最早可见于1879年6月4日的一则捐资启事,其店名的正式启用则见于1883年9月28日的一则启事。

  其中写道:“启者生昌号,向在虹口开设番菜,歴经多年远近驰。名现迁四马路,改名杏花楼。择于九月初四日开张,精制西式各欵大菜送礼,茶食各色名点,荷蒙仕商惠顾,诚恐未及,周知用登申报。杏花楼启

  而现今上海市民津津乐道的“鲜肉月饼”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出现。当时在著名的泰康公司产品广告中出现了“鲜肉月饼”的字样。1942年,位于爱文义路小沙渡路口(现今北京西路西康路口)的一家名为“好好食品公司”的商家打出“首先发明鲜热咸月饼”的广告,主推“苏扬名师”,品种有“鸡肉”“虾仁”“鲜肉”“火腿”“葱油”等等。

  1928年9月10日 《时事新报》泰康食品公司月饼广告,其中可见“鲜肉月饼”

  1942年9月20日,《申报》广告中,好好食品公司自称首发“鲜热咸月饼”。其中标明“苏扬名师”

  曾有美食专家这样认为,上海人趋之如骛的“鲜肉月饼”可能源自淮扬一带,只是入乡随俗,在上海融合了其他制作方式,发扬光大。有趣的是,北京也有一种名为“门钉肉饼”的市井小吃,与上海的鲜肉月饼颇为相似,其中不知是否有什么关联。

  随着市面铺开,各种品牌争奇斗艳,月饼慢慢的变成了上海市民节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常有文人在报上发表一些随想,情怀可见一斑。

  上海出版的《常识》杂志1928 年第1卷第89期头版就有一篇关于月饼种类的文章,内容颇为详细。其中将月饼分为“广式”“本地”两大类,而其中又细分“广东派”“潮州派”“苏州派”“宁波派”。

  1946年《申报》有篇“新秋有感”,将月饼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而下面这篇《申报》1940年9月16日屠守拙的“闲谈月饼”,更是对其历史发展以及品种进行了较好概括。

  月饼之制,由来已久,“中秋夜,人家各置有月宫符像,符上兎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兎,男女肃拜烧香,日而焚之”可知尔时已有月饼,特形式或与今大同小异耳。

  儿时茶食肆,售荤合锦月饼,每盒大者四枚,小者八枚,价祇制钱一百六十文而已。厥后步涨至三百二十支,买者已深嫌其贵,今则每盒需四五角,饼饀且远不如当时之丰富也。自广式月饼盛行。几夺苏式月饼之席,然其价则愈昂。昨见大公司橱窗内,陈列径尺广式大月饼一巨枚,标价法币三百元,殊令穷措大咋舌不置。

  广式月饼,有小月饼一种,愚最嗜食之,战前每枚售二分,恒市一二盒备疗饥,今年其价增至每枚八分,恰符工人物价指数法币购买力每元为二五·之比例。将来事变弭平后,欲稽考特殊时期物价者,大可就小月饼一项,类推其他。

  苏式月饼,黏腻不易销化,固其短处,然清水玫瑰饀之芬留齿颊,清水薄荷饀之凉沁沁脾,亦广式月饼所不能及。愚本饕餮徒,鱼与熊掌,皆所欲也;惜 阮羞涩,祇能谈饼消饥矣。

  玫瑰薄荷售价昂贵后,尝目覩制月饼饀者,多以白糖干面和红绿颜色水为代,姑不论丧失「香」「凉」之美风味,卽就卫生言,啖颜料入肠胃,亦属无益有害,欲购月饼者,愿母再购此名存实亡之玫瑰薄荷两饀也。

  1948年9月17日,《申报》 刊登的杏花楼月饼广告。当时因时局原因,但商家仍然坚持限价每只月饼最高五角

  上海市面上销售的月饼最多时曾有十余种。主要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台式月饼、滇式月饼、港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宁式月饼,更不可思议的是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辣味等。从馅心看,有桂花、梅干、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火腿、蛋黄月饼。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从造型上看,又有光面与花边,圆形、方形与菱形之分,可谓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知名度较高的主要有:杏花楼广式月饼、功德林净素月饼、真老大房苏式月饼、叶大昌宁式月饼等。从事中式糕点兼做月饼的厂商不少,许多有烘焙设备的餐馆(饭店、宾馆)也参与月饼加工,知名的主要有:新雅粤菜馆广式月饼、鲜肉月饼,西区老大房水晶百果月饼、黑麻椒盐月饼、鲜肉月饼,利男居椰蓉月饼,源城老婆月饼,五芳斋果仁月饼等,另有玉佛寺、龙华寺等素斋月饼也很受市民欢迎,各具特色。

  现今,人们大多很注重健康饮食,一些高糖高热的月饼更多是代表一种节日的祝福以及烘托气氛。而各类商家为了开拓市场,迎合创新潮流,各种创意新式月饼层出不穷。但是话再说回来,月饼还是可以的食品,细细品味,确有精妙在其中。前提是拒绝超出其本质的“狂轰滥炸”“过度炒作”。

  如今上海市场上月饼主流还是广式和苏式两种。苏式月饼用油酥面做皮,用干油酥(油与面粉搓成)外包水油面(油、水、面粉揉成),经过反复的揩平、折叠而成,烘烤或煎后,水油面中的水份脱去变脆,油酥面则起隔绝水油面层次防止粘连作用,成品片片薄脆相叠,中间留有缝隙,于是形成特有的酥脆效果。包着的馅心则有百果、豆沙、玫瑰等,净素月饼基本都是苏式的。

  广式月饼选料上乘,制作精细,主要特色是皮薄馅足、油润甘香,造型美观。口味多为甜,也有咸甜类。饼皮可分为冰皮、酥皮和糖浆皮三大类型。糖浆皮历史悠远长久,是广式月饼的主体。现今市场上畅销的经典广式月饼,吸收了一些西式糕点的制法,结合广式月饼的工艺制作而成,以豆沙、莲蓉、五仁、蛋黄为主。

  还有就是马路边的各种鲜肉月饼,现场煎烤,一定要趁热的,生意不错,而且常年供应,基本已成为一种日常点心。

  20世纪50年代,位于南京东路69号的大三元饮食商店出品的广式月饼外包装。“大三元”总店设在广州,曾经也是沪上驰名的粤派餐饮商号

  1962年9月8日《新民晚报》的一则报道。月饼等节令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重点。报道中可见,大三元、杏花楼和新雅等知名月饼品牌

  20世纪80年代,南京东路近六合路口的利男居食品厂门市部,店招上打出“中秋月饼”字样

  从精致好吃角度说,广式月饼可能略胜一筹。饼皮松软薄如纸,表面印制的画纹清晰可辨,尤其那颜色,金红发亮,外形小巧,让人感觉到其中的技术上的含金量。馅心更是细腻柔软,切一小块细细的、慢慢的嚼,滋味在舌面弥散开,让人不舍得立马咽下。

  近年来,沪上一些知名院校、医院、文博单位也投身“月饼大战”中,而且凭借其独特的IP,还是打开了一片市场。

  现在月饼都不十分甜,清淡的味道更值得细品。上海人吃月饼至今仍是切成小块,而没有整只咬嚼的习惯,这个细节更是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上海人的知味之举,细致、务实,优雅却又不失节俭。

  现如今的月饼市场更是异彩纷呈,各显神通。“月饼大战”在中秋前一个多月就已经打响。老字号推陈出新,不断的提高品质。而一些新兴品牌也加入市场,市面上大大小小的网红店层出不穷,小龙虾、肉松咸蛋黄、珍珠奶茶口味……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创新产品掀起一股热潮。月饼多元化的发展,也很好地体现出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特点。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