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年的食品生产历程

坚持自信、高效、诚信、创新的发展宗旨,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始终进步。

食品代加工模式,让我们的团队走向全国!

全国客服热线: 0511-86893888

手机官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CLOSE

走进全国唯一“排瑶”聚居地感受非遗瑶族扎染魅力

发布者:乐育体育直播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3-11-12

  南都校探发起“校探头条征集令我的暑期生活大赏”作品征集活动,收集同学们暑期生活的缤纷瞬间。同学们纷纷来稿分享属于自身个人的生活闪光片段。快来和他们一起回味这个充实感满满的假期吧。

  2023年7月22日至23日,为实地调研非遗瑶族扎染的保护现状,广东海洋大学清香远溢队来到全国唯一“排瑶”聚居地广东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走进中国瑶族博物馆与拾月拾陆非遗文创园,学习瑶族文化与习俗,逐步进一步探索省级非遗项目瑶族扎染,对话非遗技艺传承人,感受非遗瑶族扎染魅力。

  瑶族扎染是清远市连南八排瑶寨的传统技艺,于2016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技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大步骤,先用针绣、压挑、线扎方式,扎出具有瑶族特色的回字形等图案后,再采用植物染料染色,通过线扎图案方式让颜色深浅不一。随时代的变迁,瑶族扎染濒临失传、亟须保护。

  为整体了解瑶族文化,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中国瑶族博物馆。中国瑶族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全国瑶族乃至世界瑶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是目前广东乃至全国顶级规模、设施最完善、瑶族文物实物最多的瑶族历史背景和文化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瑶族刺绣、扎染服饰以及银饰。不一样的地区的瑶族、不同的生活场景对应着不一样的服装款式,衣襟、袖口、裤脚镶边绣有的花纹各不相同。在瑶族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中,瑶族人都会穿上瑶族特色扎染服饰,佩戴瑶族银饰。队员们在博物馆了解到了瑶族的起源、历史演变过程、文化习俗等,认识到服饰文化是瑶族文化的重要一环,与其传统习俗息息相关。

  但是,队员们注意到,博物馆展出的扎染服饰仅有几件,关于瑶族服饰的介绍很大部分是瑶族刺绣。据清远市人民政府网站的数据,扎染流传区域人口约1.7万,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是连南瑶族妇女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展品如此少呢?中国瑶族博物馆馆长唐学情对此回应道,并非博物馆对扎染展区不重视,而是扎染目前面临着传承人少、作品少的尴尬局面。

  瑶族扎染技艺市级传承人房二贵沙和她的女儿县级传承人房秀莲,是团队实际走访后能联系到的为数不多的传承人。7月23日下午,团队来到拾月拾陆非遗文创园拜访她们,向她们请教扎染技艺的有关问题,并亲手体验扎染的制作过程。

  房二贵沙和房秀莲为队员们展示了不同系列的扎染,有回字形的妇女头巾、小孩背带披风等。两人熟练地将白布叠成一层一层的褶皱,抓起来在一段缠绕上麻绳,打一个结实的结,这就是花瓣纹样的扎法;波浪形的扎染,则是把布紧紧地捆成长条柱形。回字形的扎法则更难,房二贵沙告诉团队,之前曾有学生来向她学习,光是教回字形就教了五天。若不是真心想学习和传承,恐怕很难将这些技法传播出去,许多游客和团队限于时间,都只能体验到简单扎法和部分染布的步骤,难以窥得扎染全貌。

  传统扎染技艺使用的是植物染料,要种植、采摘板蓝根、蓝草,然后将它们浸泡加工,提取蓝靛,加入白酒发酵10到15天,经草木灰过滤、发酵呈黄色后便可染布。由于每次制作染料耗时长、成本高,为了方便,会一次制作大量染料,将其分装、冷藏,做成染料包,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再取适量溶解用。

  房二贵沙取出一块提前制作好的染料块放入锅中溶解,放入食盐、明矾等固色,然后将成员们扎好的一块块布放进蓝绿色的染料中煮。由于体验环节所使用的布料不大,煮15分钟左右就可取出,而一件没有图案、纯色的瑶族靛蓝色衣服,则需要反复上色,两三个小时才能制作完成,若款式复杂,有时需要八九个小时。刚取出的布料如粽子叶一样青绿,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氧化后,才会变成蓝色。

  制作染料、煮布的这些步骤,注定了扎染必须要在工作坊内制作。扎染的影响力不如刺绣、传承难度高于刺绣的其中一个缘由是受地点限制。刺绣能随时随地绣,只要有一针一线一布,妇女们能坐在家门口绣、坐在田地里绣,小孩们午休时睡不着也会拿出来绣,相应的培训也更好开展。为了让连南当地学生从小学习瑶族民间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基本覆盖连南六个瑶族镇的中小学,每个星期安排一个下午,让传承人到学校里开展瑶族特色文化课堂,学习瑶族传统技艺。不过,“第二课堂”基本以刺绣和长鼓舞为主,扎染培训仍然难以在学校开展。

  扎染并不是房二贵沙的主业。除开为村民制作扎染服饰以及开展扎染培训班的时间,房二贵沙也有自己的农活要忙。而她的儿子,另一位扎染县级传承人,则有一份在电视台的全职工作。仅靠扎染维持生计并不现实,如今扎染成品需求量小,其实是在逢年过节添新衣时售卖给瑶族人。在连南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房二贵沙在南岗千年瑶寨有一个工作坊,她在那里进行瑶族扎染的制作展示,但游客只是了解和体验,大概率不会转化为购买。于是,工作坊也难以运行了。连南县瑶族文化工作者都深刻认识到,要让传承人能靠这碗饭支撑家庭、保障生活,而不能让他们只靠情怀吃饭。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扎染技艺、吸引更多游客购买扎染成品,扩大扎染技艺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扎染成品的市场,让扎染技艺步入产业化,扎染技艺亟待创新,使作品更符合现代审美。瑶族的传统审美喜欢把布染成蓝黑色,但游客们都喜欢较浅的蓝色,这就需要针对游客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文创产品。连南文化馆副馆长陈潜认为,扎染技艺的核心不能丢,扎的手法和染的技术需要传承,但原料和产品样式是可以优化的。

  扎染技术发展的很大局限在于缺乏人才,在和连南瑶族非遗文化股股长朱志科交流的过程中,他反复提到这一点。目前,瑶族扎染既缺少能提出创新想法的人,又缺乏能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的人。连南县三江镇中心小学的美术老师唐明燕是为数不多创新了扎染作品样式的人,她在学校里开设了瑶蓝染坊,带领学生们制作一些扎染的摆件、文创产品、生活用品,如镜子、笔记本、扎染T恤等,一制作出来就广受欢迎,还在广东省中小学生美育节艺术工坊、非遗活动街圩展出。瑶族扎染需要更多有专业相关知识、有想法的年轻力量,来为扎染的发展注入符合现代潮流的动力。

  非遗本质是技艺,以人的时间、物质为支撑。创新扎染产品样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带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平衡非遗传承人的付出成本和收益,是使连南瑶族扎染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必由之路。

  同时,团队也将寻找适合国内非遗文化传播创新突破点,顺应文化数字化传播内容日渐增长的趋势,运用数字媒体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瑶族扎染技艺与当代生活融合,让文化向外界推广,焕发瑶族扎染文化生命力。